硚口区饮食习俗
境内居民以稻类为主食,干者为饭,稀者为粥。饭粥中也常掺入豆、莲子之类,特色小吃有八宝粥、腊八粥、八宝饭等,还以米做米粉、米粑。面食也不少,有挂面、龙须面、面片、热干面、馒头、包子、水饺等。豆米混合磨浆,又可做豆丝、豆皮,还可作面窝。
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无霜期长。春韭、夏豆、秋藕、冬萝卜,蔬菜四季常青,淡季不淡。同时,郊区水产丰富,鱼类以青、鲩、鲤、鲢、鲫、鳝为多。境内菜肴属“鄂菜”菜系,其特色是:汁浓、芡稠、味纯、口感重。数百年来,境内外省商贾云集,东酸西辣,南甜北咸,大大丰富市民的饮食习俗。
20世纪80年代后,市民消费观念更新,对饮食的需求也在翻新:一吃鲜活,现吃现烹;二吃特色,如烤鸡翅卤鸭脚等;三吃食补;四吃方便,如方便面、快餐食品、速冻食品和卤制品普遍受欢迎。
(一)过早
即吃早餐。市民过早多到食摊购买,省时省事,花钱不多。过早有很多传统小吃,如面窝、豆皮、热干面、米粉、米粑、欢喜坨、烧梅、糯米包油条等。20世纪90年代后,豫、甘、湘、川等省小吃移植境内后,过早的小吃花样更多。
(二)消夜
清代民国时期,境内居民消夜多为小吃,通常有豆腐脑、冰糖莲子、凉粉、油条、锅贴饺子、卤牛肉、炸臭干子等。食摊有流动小贩也有固定摊点。建国后,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,卖宵夜的摊贩消失。80年代后,市民夜生活日益多姿多彩,卡拉OK厅、舞厅、游戏机室、保龄球馆、台球室大量开业,消夜需求者日众,为满足消夜人的需求,境内大排档应运而生。每当夏季生意火暴,但因其占道经营影响交通,2001年前后境内大排档被取缔,随之被各类小吃餐馆代替。
(三)筵宴
筵宴规格形式视何事、请何人以及主人经济条件而定。清代,称满汉全席、鱼翅席、燕窝席为上等席,海参席、香菇席为中等席,其次为鸡鸭席、鱼肉席、肉糕席、全鱼席、斋席都是以头菜定名。还有种大围席,共上菜8道,每道8盘(或碟),共64味菜。多在露天举行,鼓乐齐鸣,特别隆重。筵席的座次也有讲究,上为尊,左其次。汉口开埠后,西菜馆、酒吧渐入境内。民国时期,请吃西餐大菜已为上层社会时尚,市民遇红白喜事也有上酒楼包席的。
建国初期,酒楼饭店业相对萎缩。红白筵宴都在家举行,菜肴仅鸡鸭鱼肉而已。20世纪80年代后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餐馆、酒店剧增。市民红白喜事多在餐馆、酒店举行,以海鲜、甲鱼、鱼翅、鲍鱼为上等菜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