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生产严格按二十四节气进行。即有“四时八节”之分,四时为春夏秋冬,每时中有六节。八节为“四立”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、“两分”(春分、秋分)、“两至”(夏至、冬至)。
旧时立春日,农家认为南天神农星出现,即行礼拜祭,然后驱牛耕地翻土。民国初年,改行“春耕礼”(耨礼)。立春日,县长到先农坛祭拜神农氏后,执春箱播种,耆老牵牛,农夫扶犁,九推九返,意在重农劝耕。
芒种前后,择吉日插秧。先敬“土地菩萨”,再饮“开秧酒”,由年长者试插第一兜秧后,插秧才开始。多在二月初二“试犁”,插秧应在四月布谷鸟飞鸣之前完成。通常置酒庆祝,并将犁铧卸下洗拭干净,农村常用“洗犁”来表示春耕春播结束。
麦收和夏播抢插,郊区农忙之时称“双抢”。在小麦打完后的空闲几日,农家女多半回娘家探视,故有“麦收女看娘”之说。
立夏日,农家常撒石灰围墙脚,以避蛇虫。如观当日之阴晴,可卜当年之年成。夏至后,加强田间管理。农谚有“夏至棉田草,盛似毒蛇咬”、“过了端午节,锄草不能歇”、“开春杀一虫,强于秋后杀百虫”等。
立秋日如雷鸣,则“秋轰隆(雷声),收枇谷”,若天上有虹,则称“天收”,即“虹”是“天公”派来运谷的船,是说“天公”来收走了,剩给人间的不多了。
秋收前,农家要请年老者将囤粮的仓、柜和围席等遍扫一遍,再以沤牛粪涂之,谓可避虫鼠。稻穗有八九成黄熟就要及时收割,有“八成熟,十成收;十成熟,两成丢”之说。多自收或互相换工收割,或雇帮工。开镰之日,主人备酒食,名曰“开场饭”。
“六月初,稻已香,陈笾先献祖先尝。”即“尝新”或“秋祭”。以新谷春米做“新米饭”,饭上插上数枝粗壮的谷穗,以祭祖先。供菜宜鱼不宜鸡,因“鱼”、“余”谐声而吉,“鸡”、“饥”同音故避。忌在新米饭供奉谷种之前“尝新”,谓不敬谷神。后世“尝新”扩大到各种新上市的粮食和瓜果菜蔬,“祭祖”的内容逐渐淡化。
冬至日,夜长昼短,俗称“过小年”。是日,商业歇市,布场停织,渔民收网,农事歇息。农户多积肥,修补畜圈,准备过冬。冬至开始后的81天,民间分为“九九”,流行“头九二九家里搓手,三九四九沿河插柳,五九六九牵牛走走,七九八九田头放火(烧草木灰积肥),九九百花开,老牛下田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