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市汉阳区本地历史名人简介

renwen 提交于 周二, 2023/11/21 - 20:44

萧芝

萧芝(1723—?)字昆田,汉阳人。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进士,授翰林院检讨。后因父丧归家。乾隆五十七年授山东御史,年已七十。不久转任四川道。嘉庆元年(1796年)仁宗即位,萧芝参加“千叟宴”。改任工科给事中,转掌吏科。以老告休。

叶继雯

叶继雯 生卒年不详,字云素,一字桐封,汉阳人。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拔贡。历任通山、蕲水、江夏教谕,训士有方。乾隆五十五年中进士,授内阁中书。进奉文字,由他撰写。嘉庆六年(1801年),佐太常卿刘凤诰典试山东。嘉庆九年迁宗人府主事,又充玉牒馆纂修。曾拟毓庆宫联诗序,仁宗特赐以文绮。嘉庆十三年,因母去世回汉阳。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,转员外郎中。嘉庆二十四年拔为山东道监察御史,后转户科给事中,因事降职为员外郎。道光元年(1821年)补礼部铸印局员外郎,辞官归家。他作诗纵横跌宕,又精于三礼,著有《读礼杂记》、《朱子外纪》及《谹林馆诗文集》。

段嘉梅

段嘉梅 生卒年不详,字孟和,汉阳人。天资聪颖,据传七岁能诵十三经,九岁能作文。与同乡吴正治齐名,时称“汉阳双鹤”。无意仕进,以诗文著述自娱。喜好游览,光禄寺卿吕谦恒推荐他到朝廷为官,他极力推辞。回到汉阳后,常与同乡彭湘怀相互以诗文唱和。其诗作《扈言》九十首、《杂咏》一百首及《梅花百咏》,广为传诵。

秋树棠

秋树棠(?—1831)字景召,汉阳人。清嘉庆七年(1802年)进士,任刑部主事转员外郎。嘉庆十六年,迁江苏徐州知府。后调任江宁府,又调江南粮道。道光元年(1821年),任山西巡抚。后因事降职,调任江西按察使。道光六年,召回朝廷,任刑部右侍郎。道光九年,调任仓场侍郎。不久因事降为三品京堂候补。

李本忠

李本忠(1759—1841)字凌汉,号尽己,汉阳人。李继承祖业,矢志整治长江三峡航道。清嘉靖九年(1804年)十月,同好友周步洲至归州向知州甘立朝呈准打凿泄滩、牛口之险。于次年十月二十日在两地同时开工。第一期工程至嘉庆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完成,同年夏季山洪暴发,所修纤路、漕道毁于一旦。十月,重修,又历时35天,终将泄滩纤道与牛口槽道建成。

道光三年(1823年),李年过花甲,入川详呈开凿奉节黑石滩、石板峡诸险,获准,于同年十一月兴工。黑石滩地形极险,有扇子石等,坏舟最多。李采取锻毁之法,再予凿碎,至道光五年(1825年)二月,扇子石已削去三分之一,水势变缓。道光帝颁“乐善好施”4字,由夒州府建坊嘉奖,并赐四品章服。

道光六年,李在整治四川夔府所属14处险滩后,重返归州整治碎石滩。将两山列为官山封禁,控制水土流失。同时,疏浚碎石滩河道,险滩遂缓。此后10余年,继续整治归州20多处滩险。

道光二十年,李81岁,闭门辑成《平滩纪略》、《蜀江指掌》2书,共6卷,17万字。

叶志诜

叶志诜(1779—1863)字东卿,汉阳人,叶开泰创始人叶文机的后代。贡生。曾任内阁典籍,升兵部郎中。后辞官归家。他学识渊博,尤其擅长金石研究,曾从秦汉史籍中潜心推求历代官制的异同。收藏有大量彝器,通医术,亦通针灸。有《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》刻本流行于世。善书法,湖北黄州东坡赤壁有其85岁(虚岁,去世前当年)时所书的一笔“寿”字石刻嵌于左壁。著作甚多,主要有《简学斋文集》、《平安馆诗文集》、《金山鼎考》、《稽古录》、《识字录》等。

叶名琛

叶名琛(1807—1859)字昆臣,汉阳人。清道光十五年(1835年)进士,选为庶吉士,任编修。后历任陕西兴安知府、山西雁平道、江西盐法道、云南按察使、湖南布政使。道光二十八年任广东巡抚,与总督徐广缙协力拒阻英人入广州城,封一等男爵。咸丰二年(1852年),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。咸丰七年拔为体仁阁大学士。同年冬,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,他不作战守准备,致使广州陷落,被英法联军俘获,押解至印度孟加拉,囚于镇海楼上,每日朗诵《吕祖经》,以“海上苏武”自比。咸丰九年卒于印度加尔各答。

叶名澧

叶名澧(1811—1860)字润臣,号翰源,汉阳人。清道光十七年(1837年)举人。曾任内阁中书,同文馆、玉牒馆帮办篆修,方略馆校对,文渊阁检阅、侍读,浙江试用道等职,纳资以道员发浙江,至吴门,染疾而卒。工诗。著有《敦夙好斋诗集》、《桥西杂记》、《笔记》、《读易从记》、《四声叠谱》(未完稿)诗文集等。

洪汝奎

洪汝奎(?—1885)字琴西,汉阳人。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举人。初为教习,后升知县。不久入胡林翼幕,很快又转曾国藩幕。同治初,升江南道员,总理金陵粮台。精于理财,多方搜刮,为曾国藩、左宗棠搜集军需。后迁广东盐运使、两淮盐运使。光绪五年(1879年)被撤职遣戍,获释后在书院执教,不久病逝。

刘传莹

刘传莹(1817—1848)字椒云,汉阳人。清道光十九年(1839年)举人,授国子监学正。学考据,喜诗文,善音韵、文字,尤精舆地。著有《汉魏石经考》、《觉书》、《明性篇》、《明教篇》及诗文集,辑有《孟子要略》,曾国藩为之校刻行世。

万㧑伯

万㧑伯(1875—1931)名昭度,汉阳县城区三槐岭人。其祖父为前清官员,时为汉阳首富。万家在汉阳陶家巷内有花园私宅。

万撝伯幼年进学,后弃文习武,光绪时中武举人。后继承家业,善于经营,为当时有名的富商。清末捐得官衔,担任汉口淮盐公所总理达数十年。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与宋炜臣等集资筹办汉口既济水电公司。又历任汉口商务总会议董、汉口业主会会长等职。宣统元年(1909年)任湖北省谘议局议员。辛亥武昌起义间,与张仁芬等组织汉阳商团(即保安会),维持秩序,辅之以革命,时在汉阳积存谷米3000余石,由商团报效民军。

民国元年(1912年)3月当选为汉阳县商会首任会长。民国十年4月继宋炜臣任汉口既济水电公司经理。五旬寿辰时,在汉口铭新街新居大办筵宴,请名角演堂会戏,官商云集,鄂督萧耀南亦亲临祝贺。民国十五年北伐军攻占武汉,万撝伯避居上海,民国二十年在沪病故。

陈春和

陈春和(1876—1929)又名若强,外号陈胡子。祖籍黄陂,家境贫困,幼时随父到汉阳城区谋生。十余岁进汉阳铁厂当童工。民国九年(1920年)与向忠发等在铁厂多次自发反抗工头的压迫,后为该厂轮驳水手。民国十一年夏,结识中共党员许白昊,积极参加罢工斗争。次年初,任汉阳铁厂工团组织领导小组组长,随即经许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,为武汉地区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。

“二七”惨案后,陈春和秘密恢复汉阳铁厂的工会组织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9月,在北伐军进攻阳夏的战斗中,陈春和布置工人埋伏于汉阳兵工厂外,用扁担等追打逃窜的驻厂军警,积极组织汉阳码头工人截断电路,斩断浮桥,撤去船只,截汉阳之敌北逃,为北伐之旗升起在龟山之巅作出了贡献。

北伐军攻克武昌后,陈春和当选为湖北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,后又在汉阳各工会中培养、介绍许多工人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民国十六年“七一五”反革命政变后,在龙灯堤一带坚持地下斗争。12月中旬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湖北省委扩大会议,为大会主席团成员,当选为省委监察委员会委员、书记。

民国十七年5月1日,中国妇女运动杰出领导人向警予就义于汉口余记里空坪,陈春和即派妻弟和革命工人秘密守护烈士遗体,夜晚无人时用两丈白布包裹烈士遗体并抬到龟山的六角亭安葬。7月组建汉阳城区特别支部,任书记。不久,与从九江迁回的中共湖北省委恢复关系,重建汉阳县委,任委员。11月,省委再遭大破坏,县委再度与省委失去联系。12月,与重建的省委恢复关系,陈春和任汉阳县委书记。陈曾领导汉阳人力车工人进行经济斗争并取得胜利。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