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市江岸区传统筵席文化、聚餐习俗简介

renwen 提交于 周三, 2023/11/29 - 22:39

旧时,红白喜事、分娩、做寿、中举、晋升、破土上梁、置田买地、开业店庆等都要举办宴席,邀请同事、亲朋好友一聚。

筵宴名称一般都是以头菜定名:如满汉全席、鱼翅席、燕窝席为上等席;海参席、香菇席为中等席;其次为鸡鸭席、鱼肉席、肉糕席、全鱼席、豆腐席、斋席等。宴席上的菜名往往求吉利、高雅。如:喜宴常上“红花月饼”,饼上特意做“花好月圆”4字;寿宴上“长生果”、“大岁酥”;中进士庆宴上鱼丸、肉丸、藕丸,寓意“三元及第”,上鲤鱼称“鲤鱼跳龙门”;鱼和鸡同上称“龙凤呈祥”,上鱼称“年年有余”,烩什锦称“全家福”;还有“八宝饭”、“长寿面”等。筵宴的座次十分讲究。上为尊,左其次(一般是正对门口或是祖宗牌位下的座位是上席),入席的客人或按辈分高低,或按职务高低,或按筵宴事由的主次依次就坐。主人一般是“末座奉陪”。饭桌上忌上下各坐1人,左右各坐两人的“王八席”坐法。向尊长敬酒,要起立,并双手端杯。饭后不再饮酒,以免“饭(犯)上”。吃饭或宴客忌用筷子敲空碗,谓是乞儿相,不吉。忌筷子架在碗上或插入饭中,谓向亡人摆供,不吉。筷子忌单只放置,“筷(快)分了”寓意不佳。有些禁忌逐渐淡化。

汉口开埠后,外国人在租界内开设西菜馆、酒吧。民国时期,达官显贯挥霍无度,筵宴成风。解放初至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酒楼饭店生意清淡,业务相对萎缩。

改革开放后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因婚丧喜庆举办筵宴的增多。为省掉自办麻烦,多选在餐馆、酒楼举办,家庭自办筵宴逐渐减少。餐饮业迅速发展。筵宴主要有“正宗川味”、“重庆火锅”、“正宗粤菜”、“京津大菜”等各种口味。

在各种节日里,居民常视经济情况按传统习俗安排全家成员聚餐,有团聚、喜庆之意。

春节,一般在年三十除夕夜祭祖先、吃年饭。有肉丸、鱼丸、豆腐丸、藕丸,象征全家团圆;有全鱼、全鸡、象征“年年有余”、“吉祥如意”;有什锦菜,俗称“和菜”,由千张、粉条、黄花菜、芹菜、蜇皮、红白萝卜丝等10种素菜制成,寓意全家和睦、十全十美等。20世纪80年代后,也有在农历二十九晚上提前吃年夜饭的;正月初一,吃“年根饭”。鸡、鸭、鱼、肉均是年前烹熟备好。拜年时,待客用元宝茶,吃春盘、钦春酒;正月十五元宵节,家族成员多聚集一起,观灯、吃汤圆。汤圆馅的品种有麻蓉、豆沙、花生、猪油重糖、莲子、冰糖等,近年来开始向清淡型转变;端午节吃粽子、盐蛋、绿豆糕、芝麻糕、鳝鱼、喝雄黄酒、菖蒲酒;中秋节,一般全家聚会赏月,看电视,话家常吃月饼。